碳中和”、“凈零排放”、“氣候中性”是什么意思,有什么區(qū)別?
“碳中和”(carbon-neutral)、“凈零排放”(net-zero emission)、“氣候中性”(climate-neutral)經常出現在氣候變化相關的新聞里,這幾個術語具體是怎樣定義的,有什么聯系和區(qū)別?
澳大利亞100percentrenewables.com.au網站發(fā)表署名Barbara Albert的文章,回答了上述問題。文章說,在一定的范圍內,一些組織表達長遠目標和決心的大多數場合下,這些術語可以不加區(qū)別地互換使用,但在如何定義以及如何實現目標方面,還是有區(qū)別的。
根據IPCC特別報告《全球變暖1.5℃》,定義如下:
——碳中和的定義
當一個組織在一年內的二氧化碳(CO2)排放通過二氧化碳去除技術應用達到平衡,就是碳中和或凈零二氧化碳排放。
——凈零排放的定義
當一個組織的一年內所有溫室氣體(CO2-e,以二氧化碳當量衡量)排放量與溫室氣體清除量達到平衡時,就是凈零溫室氣體排放。
——氣候中性的定義
當一個組織的活動對氣候系統(tǒng)沒有產生凈影響時,就是氣候中立。在氣候中立的定義中,還必須考慮區(qū)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應,例如輻射效應(例如來自飛機凝結軌跡的輻射效應)。
總而言之,碳中和目標只與二氧化碳有關,而“凈零”目標包括所有溫室氣體,“氣候中性”目標也考慮其他影響,如輻射效應。
對大多數公司來說,碳中和、凈零排放和氣候中性的含義是一樣的。如果一個組織主要釋放二氧化碳,那么使用“碳中和”、“凈零排放”或“氣候中性”這三個詞并沒有太大區(qū)別。
另外,對于大多數部門來說,凈零排放和氣候中性是一樣的,因為最重要的氣候影響是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。然而,一些部門,如航空業(yè),也應該考慮非二氧化碳輻射效應的其他因素影響。